Shutterstock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济公在妇产科很忙。


生长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并存的马来西亚,令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求学时期,我常抱怨在地的教育制度,太多元素以至三语皆无法专精。一直到在国外念书的那几年,好几次异乡友人在我们自我介绍来自马来西亚之时,都会大赞大马人——语言天才,这才让我们渐渐意识到我国教育体系坚持多种语言教育的用心良苦呀!

在医院上班,和病人接触的时间占大半。有各族病患,还有不少外籍人士。医院各个阶层的人,在耳濡目染之下,都会学上国语外的问候词。

“有放屁?有大便吗?会喘吗?痛?有痛吗?”异族专科医生问。

这是个多么常见的景象。为了更了解病患的近况,大家学会几句中文,管他标准不标准。

近期和同事聊起这件事儿时,同事还特意强调一件让他很讶异的景象——其实我们都会自动切换频道。例:平常某某留学欧洲的上司一口流利的马来/英语,遇上不精通马来/英语的病患,马上可以切换成简易版的马来/英文,完全不费力。虽然在旁听起来有些滑稽,但能够有效的传达信息,真的很棒!

这让我想起中学时期有次我们忙纠正某同学语病时,他只是冷冷的说:“我又没要当演说家,我的语言能力可以表达自我,了解对方,我觉得很足够了。” 看似必要的纠正,这回突然变得吹毛求疵。

话说,有时候病人被问得一头雾水,同事突然求助,要大家帮忙翻译,整个场景很滑稽。更搞笑的事,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同事到底要问什么,让我整个犯尴尬癌啦。

除了语言切换的问题,医护人员的世界里还有一堆有的没的的借代词。有时候反应不过来,还真不知道同事要表达啥。

“这个有人参吗?”护士甲指着点滴问护士乙。

“这个没人参。” 护士乙回应。

“医生,我们加人参好吗?”护士甲接着说,沾沾自喜地。

“什么人参不人参的?”我皱着眉头问道。

“催产素啦!哈哈哈!”护士们接着大笑起来。

“为什么叫人参?” 我依然不解。

“因为因为... ...它们一样啊!就够进补啊!”护士乙把催产素打在点滴里,快活的回应。

“... ... ”



这几个月在产科,一直很不解一事儿。常常听到异族护士医生在说“济公济公”。

到底产科里的“济公济公”是什么。由于不碍事儿,我也没问过这代名词指的是啥。

直到有一回,上司在给一华裔病患解释病情,我才恍然大悟。

“来,黄女士,看这个图案。这个是你的子宫,然后卵巢... ...
昨天我们在手术台看到这个——子宫长了东西,我们抽取样本... ...”上司细心的用简单的马来文解释着。

"所以肿瘤是切除了吗?还是下面的器官被切掉了?"妇女急急忙忙的重复问道。

“不不不。黄女士,你看这个图案。这个是你的子宫。我们在里面看到有长东西,东西长在“济公济公”里。然后我们看到济公济公里有这个,然后济公济公济公济公.... ...” 上司接着耐心的解释。

上司看妇女对病情依然一知半解,转过头,皱起抬头纹,问我说:“叫做济公济公,不对吗?她不懂什么是济公。”

“... ...是是,济公济公。” 我皮笑肉不笑的回应。






妇产科的济公,整个尴尬癌大发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