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你就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秋末如初冬,这个季节,大家都好想家。或许是课业开始繁重,又或者是天气总使人心情稍稍变化。


最近,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小事,让我重复不断地温习爸爸常说的话——凡事,取得平衡就好;妈妈常叮咛的事——要好好照顾自己。


妈妈的责任是提醒,总是不厌其烦的纠正劝告;而爸爸的责任多为强调重点,若爸爸突然给了一些意见,那必定是要点。


小时候严苛的家庭教育,强调敬老尊贤。爸爸下班回家,一定要礼貌大方地和爸爸问好。用餐时间,也一定要在开饭前,叫爸爸吃饭。爸爸说话,要认真听,要礼貌回答。小时候数学做得不好,学习态度不认真,说骗话被抓包,对妈妈说话口气不礼貌,爸爸一律会在下班的时候回来“修理”我们这群小瓜,有时候罚跪胡子公公(信奉道教 家里供奉关公 从小妈妈都跟我们说 要尊敬胡子公公 做错事清要跟胡子公公道歉 要有礼貌 要听话),被藤条/衣架/皮带鞭打 罚站在家门外 等。爸妈总是说,我这个女儿,很怕痛,所以总会乖乖听话把功课做好,避免任何会被处罚的机会。但成长的过程那么长,难免做错事,被处罚更不稀奇。长大回首望自己在严格家庭教育鞭策多年之后,至少还算是个懂得纪律的人,总是觉得欣慰。虽然成长叛逆的那几年,对父母的要求和教育有些不解,厌烦,排斥,但现在回想起来,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付出了好多好多。


爸爸妈妈常强调,我们应该鞭策自己,注意自己的态度,不管是学习态度,待人处事,生活态度等。不能够为所欲为,不能够把情绪和不满都往脸上挂,不应该说话口气差,不礼貌。近来这几年,在外吃到苦头,看到总总事情,包括生活圈子内的大小琐碎事儿,和五花八门社会里的百态,才明白父母为何从小就很严苛的教育且训练我们这些事儿。


爸爸白手起家,年轻的时候懵懵懂懂地,后来在外闯荡,努力打拼挣钱,才让我们有现在那么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万事起头难,爸爸开始在外打拼赚钱糊口的那几年,妈妈也好尽责的,当起了称职的贤内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我们的课业都监督得好好的。 爸爸妈妈常提醒我们,唯有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父母重视教育,所以对我们的课业要求也格外严厉。毕竟把书念好,无疑地,就是我们这些做小孩的,最基本,最应尽的责任。爸爸学富五车,所以从小我们都喜欢听爸爸分享的故事儿。尤其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或许也因此,培养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也喜欢爸爸教我们画画——海边夕阳椰子树,也好喜欢爸爸给我们做彩色风车。而我喜欢妈妈晚上陪我们看电视,因为小时候总是觉得妈妈每天都好忙,要做家务,要监督我们的功课,还要帮忙分担爸爸工作上的压力。妈妈陪我们看电视,手里还要折着衣服,广告时间还要到厨房去整理,而我躺在红色大花纱放上,抱着我的臭臭枕头,然后就慢慢睡着了。不过妈妈陪我们看电视,也代表说当天晚上甭温习功课!嘻嘻!


我的妈妈就真的太厉害了。她跟我们并不一样出生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宗族的土地,所以她并不会说我们的国文——马来文。为了孩子的教育,妈妈连马来文都学了。一个一个单字翻阅字典,一页一页课文帮翻看学习。这事儿,让我好钦佩。从完全不会,到能够浅白的和异族同胞沟通,然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下来。妈妈怕我们可也跟不上,总是帮我们把功课都预习好。我比较独立,功课有问题的时候才会要求妈妈教我,毕竟我也不怎么喜欢妈妈没样功课都督促,有时候我听不明白她的解释,我只会把她气坏。弟弟比较依赖,比较不懂得打理自己的课业,所以一直到了高三,妈咪还在帮他研究数学。更多时候,妈妈比我们当学生的都还要用功。


我有好一些朋友,说起家庭背景过去,都有一段很贫穷辛酸的过去。我们这个小康之家,从过去至今,我所花的每一分一毫,买的每一衣一袜,都是爸爸在外工作辛苦赚来的钱。妈妈常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很多欲望都在能力范围,并不是没有能力购买或者拥有,而是因为穷过,我们更应该学习节俭不挥霍的好习惯。毕竟由奢入俭 难。


妈妈提醒我们正确的生活理念;爸爸教育我们正面的人生观念。


爸爸常提醒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课业上,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点,那才能够拥有真正的好生活。要学会拿捏事情的轻重,衡量自己的能力,要量力而为,尽力而为。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太多时候,我们都把前者看重了,后者遗忘了。然后生活失衡,才发现自己做起事儿来总是力不从心。我喜欢爸爸的这句话。但也耗了好几年,才慢慢理解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爸爸和女儿的对话,并不多,不常。爸爸夸我,睿智能够聆听思考运用他分享的道理,却也常笑我,只在他说了一串话里挑自己想要的重点,其他的重点都被略过。这就是个性呀,爸爸!


我离乡背井到莫斯科来念书,转眼已经来到了第四年。一年回家一次,和家人相处的时间相对少了。依稀记得,爸爸曾经开玩笑说,还好现今有了眼镜,不然路上就会有好多傻大呆;还好现今有了飞机,不然我把女儿送到俄罗斯念书,就会是她三年都在坐船,我十几年都没有她的消息。发明,真伟大。我们都笑翻了。和家人分开生活,才知道家人平日为你的生活做了多少事儿。我还清楚记得,国民服役之后上学院的那段日子,我开始在外独立生活。住在大城市里,开始学会自己要买饮用水,要买午餐,要买面包充饥。走进面包店,手上拿着餐盘和夹子,看到我最爱的牛角面包,非常兴奋。正想要拿起夹子把面包夹到左手白色餐盘里时,才发现原来牛角面包好贵。自己在面包店里左望望,右看看,才发现家里餐桌上爸爸妈妈给我们买的面包,面包店里我们感觉熟悉的面包,都好贵。爸爸妈妈总是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们在最舒适的环境里快乐成长。宁可自己吃穿节俭些,也要孩子过得好。


后来,我才更明白,父母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报答。唯独学会珍惜,让父母欣慰。他们期望的其实并不多,就只希望我们在外注意安全,照顾身体,好好生活,尽责任的好好学习。只要孩子过得好,爸爸妈妈就都很快乐。我总是让父母好放心,却也让父母好担心的小孩。有时候做事情没有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没有为家人着想,不小心让父母担心了,这点,至今,我都还在学习改进。妈妈总是担心我们在外吃苦吃亏,而我总是拉拉妈妈的手,拍拍妈妈的手臂,说:"妈,你再担心也没有办法帮孩子成长呀!你要相信我们。我们都是你优秀的孩子呀!" 妈妈总是又气又笑,回答说:“你不会明白妈妈的心情,等到有一天你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明白了。” 我们当孩子的,又怎么会不明白爸爸妈妈的苦心呢? 都是为我们好,但毕竟长长人生路,我们还是得在跌跌撞撞后,才学会怎么走呀!


父母重视教育,对于我们的天赋,较为冷落。我和弟弟都遗传到了爸爸在艺术方面的天分。我依然坚信,天赋被锻炼,才会变成属于自己的才能。因此,对于某些方面的天赋,再忙碌,也不能够忽略。然而自小,父母对我们在艺术上的才能,并不常赞赏。记忆里,反而责怪更多。我们都明白,爸爸妈妈担心我们把时间耗在无谓的事儿上,生活时间安排不当荒废了学业。叛逆时期的我,曾经因为这样的事情,和父母起了些争执。最后并没有妥协,而我也只能够认份的把分内事情做好,然后坚持自己所要追求的,好让父母不再对我有太多的担忧。成绩单依然要漂亮,毕竟那是我能够要求更多的课业以外兴趣的资格。


而身为孩子的我们,其实我们最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为家人做点什么。很简单,我希望我的家人以我为荣。然而奖学金申请总是失利的我,也只能够领着这个遗憾,继续努力。有时候,别人问起爸妈怎么会自费把孩子送到俄罗斯去念书,常常语气中稍稍有总让人觉得孩子就是没有能力,不怎么优秀,所以当父母的就花几个钱自费把孩子送去某某大学继续念书。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也哭了好几年。是的,或许我不够优秀,所以我总是在紧要关头失利。我没有办法给我自己的父母觉得有一丝丝的荣耀。对于这件事情,我真的很难过。然而,评估的水准到底是怎么个标准法,我也难猜测,所以至今也还是个很大的问号。


哭了好几年,后来有一天我不哭了。我搽搽两颊泪水,很骄傲的说:“是,我或许还不够优秀,但还好上天眷顾,给了我很好的家庭。我有很了不起的父母,给我们最好的教育,给了我最好的机会。我不是用公费来这里念书的,所以我会更努力。我的爸妈真的很了不起。” 若你也跟我一样是角逐奖学金失利的同学,我想此刻的你,更感同身受。心还是会痛,但痛的不是因为自己失利,而是让父母委屈了。


我的个性和其他同龄的朋友比较起来,或许有些古怪,但却也说不出个所以来。


我想:爸爸对于我们三个孩子生活的了解,多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的。而对于我们个性的了解,应该是平日观察累积下来的。


我还记得我即将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念大一的前一天,爸爸带我去买远行备用的药品和食物。爸爸开车,而我静静地坐在后座。爸爸突然说话了。


"明天要搭飞机了,自己要注意行李还有自己的安全。你要去读书,也要好几年啊!爸爸养你那么大,其实也不怎么了解你,我也不知道你脑袋里想的是什么。但爸爸觉得依你的个性,你毕业了也未必会想要当医生。哈哈!书好好念,大学——要记得是生活,不再是每天只是在念书,没有学习生活。爸爸不担心你的功课,爸爸投资教育,爸爸知道投资教育不会失败,因为你是我的女儿。"爸爸说。


这句话,过了好多年,还很清晰的在我的记忆里彳亍。


自己在外生活,有时候消极了,有时候失衡了,想起爸爸妈妈的叮咛,心里还是温暖的。


离开家人,你可以拥有好多朋友陪伴,好多新鲜事情探索,然而午夜一切沉寂下来,你的心里很清楚,此刻,你很孤单,因为家人才是你最需要的陪伴;你不孤单,因为有人在等你回家,有人在远方给你鼓励,然后你听见父母心低悄悄地说:孩子,你就是我们一生的荣耀。我们也想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